全媒体记者 黎袁媛 通讯员 王宜君 瞿 艺 侯丹丹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108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全球因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25万,结核病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
多年来,我州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不断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工作机制,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据州疾控中心数据统计,自2021年将肺结核纳入“323+”攻坚行动以来,全州累计筛查重点人群超405.69万人次,学生结核病发病率下降近40%,我州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从61.18%提高到86%,成功治疗率从65.38%提高到77.33%,以科技创新和全民参与为特色的防控体系成效显著。
全流程管理,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表明,1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平均1年将传染10至15个健康人,在人群密集、拥挤、通风不畅等环境下,将使更多人受到感染。
及时发现、及时规范治疗、阻断传染源是结核病防治的关键。然而许多现实问题造成我州结核病防治工作困难重重:
我州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疑似或确诊肺结核患者多是农村留守老人,往往出现症状许久后才就诊,肺结核病人早期发现困难,造成传染源传播、诊断延误;
结核病治疗周期长,全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费用对患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我州劳务输出人员多,很多肺结核病人在治疗期间仍在外务工,长期在居住地与务工地奔波,落实后续全程规范治疗与管理难度大。
多年来,我州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始终位于法定传染病前列,报告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州中心医院是全州耐药结核病、重症结核病的定点诊疗机构,恩施州感染性疾病医疗质控中心及“323+”结核病防治中心办公室设在该院感染性疾病科。
“虽然治疗结核病有特效药,但治疗周期长,不规范用药等原因造成的耐药结核病会给患者经济、身体带来极大压力。”3月21日,该科室主任王祖君介绍。
肺结核治疗时间一般为6至8个月,按医嘱规范服药治疗,不随便漏服、少服、多服,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恢复健康。如不规范治疗,发展成耐药结核病,则需要使用昂贵的药物进行长期治疗,治疗时间长达18至24个月,巨额的治疗费用是大部分患者难以坚持治疗的主要原因。当这一部分患者流向社会,又会造成结核病新的扩散。
2021年5月,为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三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两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三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完善“防、筛、管、治、研”综合防控体系,我州在《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基础上,制订出台《恩施州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我州比较突出的结核病、风湿病纳入其中。
根据方案,我州持续规范全州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各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医疗质量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全州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进一步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感染者等重点人群,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因症就诊、健康体检等人群的结核病筛查工作,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水平,真正落实落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有关要求,全力遏制结核病的传播蔓延。
为减轻肺结核患者的经济负担,恩施州医保局先后下发《关于调整肺结核门诊特殊慢性疾病待遇标准的通知》(恩施州医保发〔2020〕41号)和《关于加强耐药结核病患者医疗保障工作的 通知》(恩施州医保发〔2021〕22号),将耐药结核病纳入门诊重症病种范围管理,提高了普通肺结核患者门诊报销金额和耐药肺结核门诊报销比例。
对于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分别按70%、80%比例报销,同时参加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人员报销比例提高10%,耐药结核病患者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不纳入年度医保基金分配基数,不受年度总额指标控制,不受药占比、住院天数、例均费用限制,不作为医院对科室绩效考核的指标。
2021年12月,州卫健委、州慈善总会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对全州在治耐药肺结核患者给予慈善救助的通知》(恩施州卫办发〔2021〕28号),对正在治疗的耐药肺结核患者在享受各种医疗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每人给予最高1万元的慈善救助。2021年以来,恩施州慈善总会开展救助活动6次,对44例困难耐药肺结核病患者给予共计28.5万元的资金救助。
2021年至2024年,我州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从61.18%提高到86%,成功治疗率从65.38%提高到77.33%。
目前,我州已构建起州、县、乡三级联动的结核病防治网络。通过优化双向转诊机制,患者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缩短至9天。2024年,全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7.08%,规则服药率突破97%。在耐药结核防控关键环节,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连续两年保持在97%以上,为早期干预赢得先机。
校园防控,构建青少年立体防控屏障
“学生确诊肺结核后,应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如实说明学生身份和学校信息,同时立即告知班主任或校医务室、医院,以便帮助其他同学尽快接受筛查。不可向学校隐瞒病情,不要带病上课。如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肺结核传播流行,需依法承担责任……”
3月20日,恩施州、市疾控中心和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进湖北民族大学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州疾控中心结防所所长黄小林围绕《别让“校园潜伏者”——结核,偷走你的青春》,对师生进行了一次健康科普。
“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存在普遍误区,比如‘结核病已经消失’‘治疗结核病有特效药,一吃就好’等。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校园防控和知识科普尤为重要。”作为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0余年的专家,黄小林深有感触。
我州外出务工人数众多,留守儿童发生结核病,未及时发现导致耽误病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黄小林讲述了一个让人痛心的案例:几年前,一名留守儿童因为咳嗽,被家中老人误以为感冒,长时间自行服用感冒药后未见好转,才被送至医院,被确诊为肺结核。在后期治疗中,老人因担心长期服药影响孩子身体,未规范按时喂药,导致孩子病情最终发展成耐药结核病,家庭倾其所有并负债数十万元,转辗国内各大医院治疗,由于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并不好。
为加大对学校这种人群密集场所的结核病防控力度,2021年,我州出台《恩施州学校结核病筛查工作方案》,对全州师生进行秋季入学结核病筛查。
通过秋季入学体检发现的肺结核可疑患者,被及时送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确诊后,患者及时规范治疗,经专业机构确认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回校并继续接受后续治疗。
4年来,全州累计为209.79万名学生和教职工提供筛查服务,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16例,均实现早干预、早治疗。
2024年,全州学生结核病报告发病率较2021年下降39.64%,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健康监测平台覆盖率达100%,实时追踪学生咳嗽、发热等症状,构建起立体化防控屏障。
创新试点,全力攻关三大行动
3月21日,利川市人民医院影像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正在快速分析胸片。
“这套系统运行半年已读取影像超万张,初诊确诊周期从5.1天压缩至2.5天。”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人工智能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缩短诊断时间、扩大重点人群筛查覆盖面、尽早发现结核病患者有极大帮助。同时,该技术不仅提升诊断效率,更通过全链条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为国家级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利川市建成覆盖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的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和从筛查、转诊到居家督导的全程关怀体系。
依托人工智能,全市建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全周期和全方位结核病患者关怀体系,实现高质量的结核病患者诊疗服务,实施全流程患者关怀和全链条质量监控,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活动,全面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为结核病防治创新综合策略和措施提供实践经验和科学参考。
与此同时,一场“无结核社区”挑战正在进行。
2024年6月,巴东县信陵镇成为省级无结核社区试点。试点从社区层面出发,通过“三筛、两管、一动员”等措施,主动发现和预防性治疗潜伏感染者,减少结核病的社区传播,为逐步建成从点扩展到线、面一体的无结核区、城市和地区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战经验。
该镇动员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参与防控,形成‘早发现、早干预’的群防群治网络。目前,该镇已针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学生等重点人群开展主动筛查9687人次,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例,对6名潜伏感染者实施了预防性治疗。根据前期摸底,信陵镇将重点筛查约4.27万人,从源头遏制结核病扩散。
“当前,恩施州正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人工智能诊断技术、无结核社区建设、耐药结核防治攻关三大行动。我们将以‘终结结核流行’为目标,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每个村落,让健康防护网守护每位居民。”州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
他提示,目前,做好日常生活的防护依然是防范这一疾病的最佳手段。在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养成佩戴口罩的习惯;有可疑症状者,及时到各县(市)结核病防治定点机构检查;有与肺结核病人(特别是痰菌阳性的患者)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结核病筛查;人群密集场所要保证通风和环境卫生,锻炼身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及时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